中国滑雪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2014年,中国滑雪人次突破千万,但参与滑雪运动的人仅占总人口的0.4%,而发达国家的滑雪转化率为10-15%,以发达国家的转化率为计算标准,未来滑雪人次将破亿。在滑雪产业大热的同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滑雪产业发展的优劣,在发展滑雪产业时,运用互联网、人才意识,向综合性、四季性经营转变。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我国冰雪体育运动和冰雪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新时期。
中投顾问在最新的报告研究中认为,目前中国滑雪行业规模达到80亿元,预计2025年行业将步入成熟期,市场规模近1000亿元,未来十年增速20%-30%。
我国滑雪产业的优势
1、政策、经济助力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发展前景稳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给滑雪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同时,国家的“北雪南移”战略、“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宏伟愿景的提出,使得滑雪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滑雪运动逐步向大众休闲体育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2、借助冬奥之机
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和张家口两个城市举办,借筹办冬奥会之机,未来6-10年内,北京、张家口等地的滑雪场将加强赛事营销,承办各类国际标准的冰雪体育赛事。在大型赛事的产业集聚效应下,冬奥会将成为滑雪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助推器,并为滑雪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契机。
中国滑雪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1、场地面积较小,娱乐为主
中国滑雪场多以娱乐为主的小型滑雪场,有超过5台缆车/吊椅以上的滑雪场数量为350个,占全部滑雪场数量的22%。全国共有869部缆车/吊椅。平均每部缆车/吊椅一年承载滑雪次数为9781次,低于欧美国家水平。2015年,国内造雪面积超过100公顷滑雪场的只有一家,50-100公顷有七家,值得关注的是,485家滑雪场是造雪面积在5公顷以内的小型雪场。全年超过15万滑雪人次的滑雪场约为12家。纵观全国,与造雪面积成正比的是,绝大多数滑雪场接待人次均未能超过2万人次。
2、投资回报期长、一年闲三季
雪场的建设方面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资金。由36氪氪研室访谈得知,一个类似崇礼云顶滑雪场规模的一次性投资大约为10亿元人民币,仅包括土地、开发和建设费用,尚不包括设备和运营费用。开发建设周期至少2年,大多会延长。
除了前期投资巨大之外,滑雪场的运营成本也较高。造雪成本约为0.5元/天/平米,一台进口造雪机约为30 万元,一个滑雪场应用于夏季植草的费用平均约100 多元/平方米,比开发雪道的费用还高。
季节性经营导致资源闲置、营收增长缓慢以及高素质人员大量流失等问题。
3、产业链条有待发展
冬季体育运动项目的70%左右是滑雪项目,从服装器材、场地设施、人才培训、滑雪体验、表演比赛,到票务交通餐饮等诸多方面都有巨大市场和发展空间。如在住宿(目的地型雪场)方面,随着度假型滑雪目的地兴起,滑雪爱好者不再当日往返,因此住宿也是刚需,目前主流滑雪目的地的住宿市场供给品类单一(大量低端快捷酒店和少量高档酒店),高峰时段总量供给不足;在交通方面,主流滑雪目的地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往返雪场交通不便,主要依靠自驾和少量摆渡车,仅有的少量出租车体验不佳、价格不透明。
中国滑雪产业发展的出路
1、综合旅游度假区四季经营模式
滑雪不应只为作一种运动形式存在,而是应该朝着的旅游度假生活方式向迈进。国内滑雪场应逐步寻求向四季经营模式转型,部分滑雪场如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在加强冬季项目经营拓展的同时,不断开拓夏季度假项目,以及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滑雪场的四季经营模式将是未来滑雪场解决经营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夜景、温泉、酒店、文化、非冰雪体育运动等因素根据自己情况进行有机结合。
2、互联网为滑雪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互联网+滑雪”涉及滑雪装备设备、场地运营、教学培训、旅游、赛事运营等多个细分市场,据《冰雪蓝皮书:中国滑雪产业发展报告(2016)》指出,仅滑雪场经营和滑雪个人装备的市场规模便达到数百亿元。2015年,中国滑雪产业迎来了全产业链的启动,尤其是迎来了滑雪O2O项目的创业元年,一批主打“互联网+滑雪”概念的滑雪O2O产品陆续上市。滑雪O2O企业通过布局包括硬件、软件、线上资源、线下资源、增值服务等业务,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优化产业生态圈。
3、滑雪产业人才培养
通过滑雪协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以专业的技术学院为重要的培训载体,打造对外交流平台,借鉴学习并引入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发挥滑雪场的实战基础作用。